作者KevinMoleaf (陸坡)
看板movie
標題[普雷]《危城風暴》美國超級龍捲風災難實錄
時間Wed Apr 9 17:00:13 2025
颶風來襲,倖存者敘述龍捲風生死一瞬間
近年各國局勢相當不安穩,除了長期內戰、對立的中東戰爭、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戰役
未了,美中之間的新形態的貿易冷戰也持續開打。不安穩並不只有人類之間的矛盾,大自
然似乎也因為氣候變遷和極端變化,帶來龐大的災情。
例如每到乾旱季的加拿大野火,造成的災情不只影響人類也有野生動物喪生、地震災情頻
傳,尤其在一些鮮少有地震地區的案例災情相對嚴重。其中颶風來襲的案例雖然比起上述
的災害算可預測,但真正發生後又讓人猝不及防。
《危城風暴:美國超級龍捲風災難實錄》是一部真實描述龍捲風災害的紀錄片。主題圍繞
在2011年在美國喬普林市,發生毀滅性等級龍捲風,在那場風災中心點險象環生的當事者
們的敘述,和監視器、手機等保存當時真實的風災影像,當時正是市內高中的畢業季,風
災造成了學生們傷亡,並且在颶風過後,帶來更加恐怖難以預防的災難?
《危城風暴:美國超級龍捲風災難實錄》是什麼電影?
台灣這地方多發性颱風,已經讓當地人習以為常,尤其在西半部平地區域,因為台灣地形
中央山脈和龐大的山群,讓風災不至於過分嚴重,有時往往還有好天氣出現的奇妙狀況?
更多時候颱風帶來豐沛的降雨量,讓水災需要被堤防,但台灣夏季常仰賴颱風帶來的水氣
,這就讓水需求的衡量度變成相對曖昧的存在。根據交通部氣象署至2023年的侵台颱風統
計,一年約可達到3、4個颱風,最誇張的可能一年就有8個颱風襲台。
比起台灣,美國應算是世界上最容易受到風害的國家。美國長年國土受到颶風與龍捲風在
不同地方的自然災害。颶風通常好發在美國的沿海地區,與颱風同樣會帶來豐沛的雨量,
威力的暴風,會帶來暴雨與洪水氾濫的情況,主要困擾的是雨水帶來的災情。
相比之下美國中部與南部出現的龍捲風,則是難於預測的可怕,除了瞬間強大螺旋的風速
外,更會給當地造成建築與生態的毀滅性衝擊。1996年經典災難電影《龍捲風》,就詳細
的敘述關於龍捲風帶來可怕的災難,成為追風經典電影。
《危城風暴:美國超級龍捲風災難實錄》是在多年後再次探討龍捲風災害的紀錄電影,它
也是第一次以單一龍捲風災難片,由倖存者與氣象專家一起更全方面性的敘述龍捲風災難
。並且使用紀實劇拍攝與真實畫面交錯使用的手法,幫助觀眾了解當時龍捲風襲擊的狀況
,同時增加戲劇張力。這2011年喬普林市發生的龍捲風,可排進美國歷史上最致命的龍捲
風之一,並且在颶風過後,市內群眾還發生群體被罕見食肉性真菌感染的猝死疾病,是龍
捲風襲擊當地的後遺症。
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導演-蕾西表示:他希望用不同的方式呈現龍捲風紀錄片,過去龍捲風
紀錄片,大都強調科普知識,較少以人為的方式出發或是當事者的親生經歷。
故他找到當年直接遭遇龍捲風災難的受難群體來受訪,並收集這些人給予的相關資料和影
片,並且也緬懷一些在風災時逝去的當地人們,和市內重建與風災後續相關的後話拍攝。
為求真實和教育性,《危城風暴:美國超級龍捲風災難實錄》製作團隊也與美國國家氣象
局合作,模擬龍捲風真實畫面重現,並拒絕使用渲染情緒的煽情音樂與畫面。
《危城風暴:美國超級龍捲風災難實錄》分析與延伸:
美國龍捲風制度等級是採用「增強藤田等級(EF)」。最開始衡量龍捲風破壞力等級的分
級制度,是由日本美籍氣象學者,被稱為龍捲風之父的藤田哲也在1971年提出,是世界各
國廣泛使用的一個龍捲風分級標準,故也命名為「藤田等級(F)」。
藤田博士認為龍捲風不應該以風速,而是該以「對建物與環境的破壞程度」來推估威力,
故也以這樣將龍捲風設立了不同層級。而增強藤田等級則是在2007年改良原先藤田等級的
不足,新的等級分法更客觀理性,並納入精確的風速科學計算和當代房屋建材的更新,來
推估龍捲風破壞力分級。
《危城風暴:美國超級龍捲風災難實錄》紀錄片裡的龍捲風,推估為增強藤田等級中最高
級的5級。達到EF5級的龍捲風,基本為每小時超過322公里的風速、建築物包含樓層和地
基都會被捲上天空、並且造成重物扭曲,可完全摧毀建築物本身。在1999年美國摩爾市曾
發生時速510公里的龍捲風,也是目前世界最快的龍捲風風速。這樣的龍捲風一般的建築
其實無法抵抗,除非是有軍事等級的堡壘要塞,或由鋼筋混泥土製造的地下室。
在《危城風暴:美國超級龍捲風災難實錄》許多逃過龍捲風侵襲的訪談者,是找尋到穩固
密閉的空間或在風暴形成前快速離開現場。例如:追風者找尋到酒窖帶著店員和顧客躲藏
其中、優格店店員帶顧客躲往獨立密閉廁所免於危難、還有快速開車逃離畢業現場的運動
員畢業生等。其中有一位被捲入龍捲風的未成年男孩在這場風暴中奇蹟式地存活,在紀錄
片中他也敘述自己的經歷,並且也展現他在龍捲風後與家人的新生活。
這部電影紀錄片的導演希望受訪者可以在身心狀況良好下敘述經歷,故在拍攝訪談時,也
特地安排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」的療程,讓自己可以與受訪者之間有良好的溝通。但電影
因為找到願意受訪,或真實自身直接受遭受過龍捲風的受訪者非常少,故整體的紀錄片較
為碎片化。
並且無官方政府如何救援?或是怎麼應對龍捲風的敘事,可以說在災難救援與訪談體驗兩
者,導演選擇用後者的角度出發,也讓這部片,比較是受難人士的視角,而非全面對龍捲
風災害的應對。
《危城風暴:美國超級龍捲風災難實錄》值得一看嗎?
以當代講述龍捲風危害的紀錄片在影視平台上,算是滿少見的,可以說比起幾年前上映的
氣候變遷、或糧食危機等紀錄片,《危城風暴:美國超級龍捲風災難實錄》算是更直接的
展現出自然災害的嚴重與可怕程度。有意思的是,雖然已用紀實劇拍攝的手法,但電影裡
還是用了大量的一手、二手和初步公開的資料,向觀眾表示龍捲風畫面造成毀滅性災害的
真實性。並且展現像是青少年、信仰、科學等不同族群對於龍捲風的印象和面對災害後自
我調適的方式。
但基本上來說《危城風暴:美國超級龍捲風災難實錄》的拍攝手法和訪談等,在眾多不同
風格的紀錄片來說不能算是新鮮,應該說這部電影本來就符合人們對龍捲風帶來災害的刻
板印象,故在整體上就無法特別吸引人觀看。
雖然可以看出導演在這部紀錄片上採用真實影像、客觀敘述龍捲風災害、和人物訪談敘事
,對於美國觀眾是有所共鳴的。但在其他地方觀眾或不會經歷到龍捲風災害的觀眾群是否
有願意觀看的意願,就無法得知。而一開始就以感性牌出發,也讓觀眾對於這場風暴的整
體了解,資訊太過碎片化,無法了解整場風暴的全貌。
整體來說我覺得這部紀錄片比較像是「經歷過超級龍捲風災害當事人的經驗談」,並沒有
太多關於龍捲風的科普與知識性的敘述。但因為過往關於龍捲風紀錄片通常是以後者為出
發點,《危城風暴:美國超級龍捲風災難實錄》以受訪者現身說法作為影片的核心,也算
是與過往龍捲風紀錄片災難有了不同角度的切入點。許多觀眾也不太懂影片中「追風者」
,認為他們自身前往災區觀看龍捲風或颶風是造成救難的困擾,而在氣象學界也對於這樣
的人有好壞不同的看法。
台灣的颱風危害相當多,並也有以颱風災害為主軸的長篇紀錄片。例如柯金源曾在2010拍
攝過的《天大地大》紀錄片,就回顧台灣從1845年到1959的風災水患歷史,並以多個颱風
造成的災害來敘事。
2016年,陳文彬導演回訪紀錄莫拉克風災,受災慘重的小林村,在風災過後的紀錄片《此
後》,細膩記錄風災倖存者之後的故事。對我來說這兩部台灣風災紀錄片,都比《危城風
暴:美國超級龍捲風災難實錄》更加細膩且生活化且有所意義。只能說要跳脫制式的美式
災難紀錄片節奏,我想還需要更多大膽的嘗試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o0eLtapwr0
→ laechan : 1.5倍速播放超有感 04/10 12:20